DIY馬得撥真是日落西山?

事情的來龍去脈確實不如我想像中簡單,但是還是可以從這幾年間的發展,看出些微端倪。

一般 DIY 電腦玩家口中的主機板,多指電腦零組件商圈如光華商場(現已新闢光華數位新天地)裡頭各大店家所販賣的款式,也是業界人士口中的 Channel motherboard。過去將近有八年的時間,有幸接觸不下十家板廠所生產製造的主機板商品,儘管研究深不深入還有待個別檢驗,但產業表面上的脈動,多少有些感觸。

從個人電腦主機板製造廠商的數量來看,這八年以來,真可以「銳減」二字形容之。2000 年左右,還曾經有一線、二線、三線如此以出貨量或市佔率以為區分的名次等級之別,然而之後每況愈下,不是把台灣的產線收一收移到大陸內地去,就是乾脆把品牌給結束掉,專心地做營收不大,卻相對還算穩定的代工事業。時值今日,還能擺得上檯面,稍微還有點份量的,在台灣就只剩下一隻手可以算得完的那幾家,不過近來也因為經濟海嘯來襲,折損了不少戰力。

有人會覺得,DIY 電腦市場這塊餅就這麼大,愈少競爭者,不是愈好嗎?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如此,我也曾經這麼幻想過。事後想想,還真不是這個一回事兒,尚且錯得離譜哩。

試想,若市場上僅殘存五家廠商,那麼當你面對這四個對手時,尤其是彼此的技術實力都在伯仲之間,你來我往的攻擊、防禦,也許火力看似強大,但真正的效果卻極為有限。不過真實世界中,仍然有老大、老二、老三之別,論出貨量、論市佔率、論人氣指數,多是如此。

若將高度拉到產業比率來看,那麼屬於電腦零組件之一的主機板製造業,恐怕真的好不到哪裡去。也許還是有人認為「市場仍在,只是看我們怎麼玩」,但殘酷的現況是,零組件畢竟是零組件,再怎麼神,把戲招式都還是那些。

並非我看衰主機板,而是來自於多年來的認知,不敢斗膽妄下評斷主機板產業的未來,只能粗淺地認為,這就像是一項成熟到不能再成熟的產品,技術導向應該退居其次,讓面對市場第一線的產品行銷去製造話題、產生故事,讓終端使用者有機會再度領略老狗的新把戲,可能才是舊酒裝新瓶的一條出路。

留言